《合同评论》改变了龙山村

本报记者丁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近日,在鸡西市马山镇龙山村党员活动室,村党支部书记陈桂芳带领大家深入学习第二十条党性。

近年来,龙山村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让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今年10月,龙山村入选全国村级第三批“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

“约”出文明新气象

龙山村,位于鸡西市马山区西南部,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58岁的吴德安就出生在这里。

初冬的早晨,老吴在村里溜达,看着干净整洁的道路,家家户户井井有条的院落,装饰精美的文化墙。他不禁感慨,“哪里都顺眼。”

就在一年前,村党支部陈桂芳提出创建文明村的想法后,老吴并不支持。“农村条件是有的。能有多干净?文明可以文明到什么程度?我们的父辈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

为了做好“老吴门”的思想工作,村里成立了领导小组,修订了《村规民约》,并设立了网格员。网格员分段、分区挨家挨户做动员工作。

龙山村文明村创建活动要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村里和村民签订了“门前三包”协议,村民负责清理门前沟渠里的杂草和垃圾。禁止在公共道路上堆放禽畜粪便,禁止停车。

“一些村民不理解,”45岁的电网工人李秀娟说,他指的是去年开始的工作。“我们经常上门劝人被拒绝。”

“车停在路边,拉着稻草回家,把路弄脏了。网格员会来提醒我们,督促我们尽快处理。”起初,老吴觉得网格员在“唠叨”,但逐渐改变的村容村貌让他意识到保持良好环境卫生的好处。

“村里养牲畜的人很多。以前下雨的时候,路上的情况真是一言难尽,更别说夏天的味道了。现在,路明亮多了,像住在花园里。”老吴说,今年夏天,山东亲戚来看望,一进村就夸村里温暖,让他“特别”。

公共卫生环境得到改善后,村里号召村民在庭院里植树种花,开展了“最美庭院”评比活动。陈桂芳告诉记者,去年村里有10户人家参加“最美四合院”评比,今年增加到20户,最终有15户人家“入围”。

“理”出文明新风尚

“以前村里人都很重!”村民张雅晴说,许多村民做事摆阔,一些贫困家庭借钱时不得不把事情搞得“体面”。“在关注者较多的月份,人们可以大量消费。”

从去年开始,龙山村的人对“钱”有了“上限”标准。

张雅的“老处女”去年秋天结婚,收到的礼金不到5000元。“村规民约不能超过9桌,礼金不能超过200元。”作为《村规民约》改版后村里第一个举办喜事的农民,她非常赞同新规。“以前大家都是拿着礼物借钱,没面子。现在有了村规民约,村民负担少了,更轻松了……”

移风易俗,龙山村用了哪些妙招?

陈桂芳说,2021年,龙山村成立红白理事会,陈桂芳任会长。邀请本村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公平公正、崇尚节俭、有一定礼仪专业知识的村民担任理事会成员。理事会再次修改了《村规民约》,重点是“树立婚姻简朴的新风格和树”

立养老敬老新风、树立求知重教新风”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

李凤忠是村里红白理事会成员。他告诉记者,理事会制定章程,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倡导动员,明确要求摒弃陈规陋习、提倡文明生活,反对大操大办、提倡节俭之风。

“事前告知办事群众婚丧事宜办理规定,事中对操办规模现场监督,事后与事主一起算‘节支账’,赢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李凤忠说,一年来,在大操大办酒席方面,全村节省支出约30万元,节俭办事成为共识、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评”出道德新面貌

临近年终岁尾,龙山村一年一度的表彰大会暨“龙山春晚”也要进入筹备期了。

“去年,我们修订了奖励办法。提高对新入学本科生和新入伍青年的奖励金额。”陈桂芳说,表彰大会上,村里还会对文明大户、养殖大户和种植大户进行奖励。“奖品可能是一副棉手套、一条毛巾、一个小蒸锅,虽然不贵重,但会激励更多村民向上向善。”

这两年,龙山村积极开展“龙山好人”“最美家庭”“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和“星级文明户”等多项评选活动,把村里敬业奉献、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等真实感人的典型推向前台。村里制定了“红黑榜”,已有50户被选树为红榜典型。

34岁的王丽萍是村里志愿者。她说,志愿者们定期开展环境整治、走访慰问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村里常住人口700余人,志愿者就有120多人。”

“现在的龙山村,真的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大家随手捡垃圾、微信群里经常有人发失物招领启事。全村形成了人人学先进、个个争先进的良好社会风尚……”村里的点滴变化,李凤忠都看在眼里。他说,现在村民心气可顺了,村里有个大事小情儿的,不用怎么动员,大家哼着小曲就来了。

“我要带着党员干部和村民们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好、悟透。让文明成为乡村最亮底色、最美风景,让全村人过上更甜蜜的幸福生活……”陈桂芳信心十足地说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新闻网 » 《合同评论》改变了龙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