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民谣

近日结束的由爱奇艺出品的音乐综艺《我们民谣》,豆瓣评分7.9分,引起文艺界尤其是音乐界的热议。这是继音乐综艺《乐队的夏天》之后又一现象级文艺事件。但是它与《乐队的夏天》以及其他音乐综艺的重要差别是,它并不注重所谓的竞技性,而是注重音乐本身以及情怀的呈现。从参与音乐人的状态来看,他们真正做到了享受音乐而不是像某些综艺节目的某些参与者只是说说而已。

在热议话题中,关于民谣的再次勃兴占主要部分。从实际社会效果来看,这确实是民谣的节日。与线下音乐节参与程度明显不同,线下参与人数有限,而综艺节目却因为介质不同而导致参与人数呈现海量级趋势。每天追《我们民谣》的观众,不仅包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也包括新世纪的文艺青年,不管年龄差距有多大,大家都有一颗民谣的心。

上一次民谣热是从六七年前就开始的,各地Live House(可以翻译为现场演出空间)方兴未艾。这里的各地包括中国音乐名城哈尔滨,中国知名民谣人几乎都在哈尔滨演出过,比如民谣界的泰山北斗周云蓬和万晓利,这几年都曾在哈尔滨做过专场演出。他们在《我们民谣》中被年轻音乐人尊为前辈,影响力难以估量。他们的作品更是一次次冲击着观众的心灵,比如周云蓬的名作《九月》,是已故音乐人张慧生根据已故诗人海子的同名诗作改编的,是周云蓬的传唱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民谣杰作。他不仅对这首歌曲做出属于自己的诠释,而且在演出结构方面也做出了革新,增加的读诗环节,使这首作品在向度方面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他和另一位前辈音乐人叶蓓演绎的经典电视剧《红楼梦》插曲《葬花吟》,虽然改编难度高,但是他们还是唱出了震撼与新意。叶蓓的磁性嗓音,周云蓬的裂心式朗读,让人叹为观止。再比如万晓利的名作《陀螺》,每次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差异不仅来自观众自身,也来自万晓利现场演绎的状态。他重新改编的《狐狸》让人眼前一亮,与从前的演出版本相比,这次的改编几乎就是一首新歌。不能不让人惊叹老民谣人的创造力。

其他的资深音乐人,比如民谣诗人钟立风在现场仍旧像一个阳光大男孩,他的舞台表现一次次突破,一次次创新,他说的话诚恳得让人百感交集。观众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其他综艺中常见的油腻与假客气。他的清新一如《我们民谣》的清新。再比如民谣组合房东的猫,几乎成为《我们民谣》的团宠。且不说她们自身的音乐实力,那种来自其他民谣音乐人的温暖,不仅让她们感同身受,作为旁观者的观众也仿佛被阳光照到一样。综艺节目的重点从来不是什么商业卖点,而是人性温暖。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民谣》是非常成功的。再比如柳爽坚持不唱自己的红歌《漠河舞厅》显示出来的倔强,如同一块没有被磨掉棱角的石头。他的外貌完全可以去演偶像剧,但是他还是把精力用在了民谣创作上。比柳爽还倔的是音乐人小河,他几乎不唱自己的作品,坚持在现场展现他的“寻谣计划”。其他民谣人都值得说一遍,比如老当益壮的马条和张玮玮,幽默风趣的马飞,哭笑变换的陈粒,性情率真的风子,民谣组合小娟与山谷里的居民、丢火车、好妹妹,还有陈鸿宇、蒋先贵、小六……

民谣音乐人之间的友情在《我们民谣》中的体现也让人感慨,一个人演唱,其他人帮着演奏和伴唱。观众都知道那些帮忙的人也都是大佬级别的啊,比如没有参加综艺的中国著名鼓手文峰,就在舞台角落里帮着朋友打鼓,再比如民谣名宿张玮玮一会儿干这个一会儿干那个,台上台下地忙。这种方式也许不够专业,但是真的太难得了。还有周云蓬,他是一个盲人,上台下台都有人帮助他。他的导盲犬熊熊更是意外成了节目中的明星。

作为综艺《我们民谣》肯定会有不足,但这些并不重要。对观众来说,尤其是民谣拥趸来说,这两个月就是民谣的节日,让他们过足了瘾。他们都在期待下一季《我们民谣》,并且猜测着,还会有谁来呢?因为民谣感动人的是音乐,还有民谣音乐人的情怀与真诚。

图为《我们民谣》演出剧照,上为万晓利,中为房东的猫,下为周云蓬和叶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新闻网 » 春天里的民谣